Devcker天天踩坑

日常踩坑紀錄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玩switch的時候想要上discord跟朋友聊天,但是我螢幕只有一個,切去玩switch就不能用電腦,而且我偏好用耳機所以不太可能一次戴兩個耳機,所以後後來爬文發現電腦可以直接用line in輸入聲音,但接上後就發現有噪音,就去找原因,發現原來是電腦跟switch都接上同一個螢幕,三個裝置之間共地了,所以才跑出這個噪音

所以後來就去找有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後來就發現了有共地隔離器這種東西,只要在switch接上電腦line in之間再接上共地隔離器的話,噪音就解決了,所以我就上蝦皮隨便找一個順眼的買,後來就真的解決噪音的問題了

不過解決歸解決,發現switch那邊的音質好像就不是那麼的好,不知道是音源線還是電腦的問題,所以之後要跟朋友聊天就不太能玩音樂遊戲了,不過聲音沒有到無法接受,所以一般的遊戲都還是玩得下去

商品外觀

這邊簡單開箱一下

共地隔離器

共地隔離器

共地隔離器

大概就這樣 本體加上一條線跟說明書

最近因為原本的遊戲耳機有些問題,而且又有三倍券可以用,所以想要順便換個音樂耳機試試看,之後到處爬文,找了PTT,巴哈,mobile01的結果是到現場去試聽會比較準,所以上上個禮拜找個時間到建國路找了幾家店去試聽,人選大概有爬文先找好,所以就到現場直接找來聽,主要是想要在家裡方便聽,所以這次就以藍芽耳機的方向去找

抉擇

大概試聽了5~6支耳機,最後最難下決定的是Sony WH-1000XM3Sennheiser PXC 550 II

這兩支耳機我都很喜歡,特別是WH-1000XM3的價格有夠香,戴起來又很舒服,低音也是試聽的耳機中最對味的,覺得真的是不錯的耳機

PXC 550 II的部分是我自己聽起來中高音的部分很舒服,加上體積又很小一個,又超級輕,還有那個耳罩有夠軟,自己是滿喜歡這種感覺,但是價格就沒有WH-1000XM3那麼香

後來就回家猶豫了一個禮拜,上網爬了一下文發現WH 1000XM3好像不能一次配對多個設備,因為我主要是要在家裡用的想要可以切換手機,電腦跟NS,然後PXC 550 II是幾乎沒有什麼文章可以參考,大家都是推WH-1000XM3,真的是一面倒推

最後決定了,就決定是PXC 550 II主要是因為我可能會想試試看大家討論度不高的商品,加上自己試聽的感覺真的不錯,然後聽的音樂都是中高音居多,再來就是自己已經有一個聲海的藍芽無線耳機CX 6.00BT,是拿來上班的時候拿來聽的,長期使用下來對這品牌也有了信心,所以就決定是PXC 550 II了,最後Sony那支最近也要出四代了,之後可能也會買來上班聽

決定了之後上禮拜就馬上去建國路上的聲海專賣店買了PXC 550 II,買的時候也有三倍券的活動,所以是用三倍券買的都會送一個收納包,然後是滿額會送一個頸枕,算是贈品滿滿

微開箱

贈品

聲海 贈品

這些是從聲海官方店拿到的贈品,黑色包裝的是頸枕

聲海 贈品

聲海 贈品

打開包裝後頸枕大改長這樣

聲海 贈品 收納包

再來是用三倍券會送的收納包,就小小一個,然後是會有一些味道,拿到之後可能要曬一下

聲海 贈品 環保袋

聲海 贈品 環保袋

再來這個環保袋應該是買耳機都會有的環保袋,感覺還滿潮的,看起來也是滿大的

本體

Sennheiser PXC 550 II 盒子

外包裝大概長這樣

Sennheiser PXC 550 II 內容

Sennheiser PXC 550 II 內容

裡面有說明書跟一個軟的收納盒

Sennheiser PXC 550 II 內容物

可以收納成那麼小 真的方便

Sennheiser PXC 550 II 本體

裡面會付micro-usb充電線 2.5mm轉3.5mm的轉接線 飛機上的轉接頭

使用一個禮拜感想

在聽的感覺上面可能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我會著重在使用上面

舒適度

PXC 550 II很輕巧,戴在頭上完全沒有問題,還有那個軟軟的耳罩真的沒甚麼怨言,像我帶著眼鏡也沒什麼問題,硬要說的話一開始用的時候滿夾頭的,不過大概戴了3天之後感覺就還好了

方便度

他有一個APP可以設定一些功能,像是可以偵測你拿下耳機之後會自動停止音樂,這個功能用在手機上滿正常的,但是電腦的場合就不是那麼方便了,因為他的功能不是Start Stop而是toogle,代表你如果音樂本來就是沒有播放的狀態下你把它拿下來他反而會撥放,然後你戴上去之後她會停止,所以後來我就把這功能拿掉,這個功能可能會比較適合在旅行的人吧,至少對我來說是用不到

他的右耳部分有一個觸控區,可以控制音量跟切換歌,還有就是開啟通透模式,這個模式是滿方便的,這些功能在手機跟電腦都是正常的

藍芽功能

這耳機藍芽版本是5.0這代表如果你的另一個裝置也是5.0那麼傳輸的速度會更快然後可以使用的距離也會更遠,當然這也要你另一個裝置支援

這支耳機支援aptx LL,可以大幅降低延遲,我在使用上幾乎感覺不到延遲,拿來打音GAME也不是問題,我電腦上藍芽發射器是使用bt-w2雖然這個發射器沒有藍芽5.0但是支援aptx LL這對我來說就夠了,之後可能也考慮入手DG60來體驗看看藍芽5.0

上面也說過了PXC 550 II支援一次配對兩個裝置,但是我對這功能好像有點誤會了,我以為可以一次聽到兩個裝置的聲音,結果一次只會聽到一個裝置的聲音,但是像是手機有電話打來的話,他會馬上切過去手機那邊,這點真的滿方便的,但是切過去手機講完電話之後就不好切回來電腦了… 這個部分的確是個問題,對手機的切換是滿靈敏的,但是就會切不回原來的裝置,還好BT-W2有按鈕可以重新再連線,對我來說其實還好,也有可能是我使用方式不對才這樣,現在也想找個方案來解決這件事情XD

降噪功能

PXC 550 II的降噪有三個階段,簡單來說就是關掉、一半、全開,我個人是不太需要這個功能,畢竟不是在外面遊走,使用場景都在家裡,所以都都會關掉這功能,而且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降噪的感覺,開起來如果不聽音樂會覺得很悶

以降噪效果來說我覺得SONY WH-1000XM3的降噪效果會比較好,根本是被開沉默的感覺一樣,當然聲海這支的效果也不錯,只是效果相較來說就沒有WH-1000XM3那麼好,不過我覺得真的也夠用了,以後有機會上飛機試試看效果的話我會再更新這部分XD

在電腦使用上

電腦使用上除了上面說的藍芽切換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我一直以為PXC 550 II的麥克風可以直接用,是可以直接用沒錯,但是開啟麥克風之後耳機好像會進入通話模式,整個音質就跑掉了,而且我還找不到設定可以改善這個部分,看來有點像是寫死的功能,所以現在我會買一個便宜的桌麥來用,當然在手機接聽電話還是使用耳機的麥克風,畢竟這才是他本來的用途,然後不得不說他的通話品質真的很不錯,收音都很清楚,還會幫你濾掉環境雜音

音樂表現

這部分我只能說去現場試聽,因為每個人的感覺不同,除非你要鍵盤試聽決定XD

不過還是講一下自己在聽了一個月之後的聽感

個人覺得這隻耳機偏冷,三頻均衡,解析度不錯,但我覺得有時候背景的樂器有時候會有蓋過人聲的感覺,然後低頻對我來說些許的不足,像SONY WH 1000XM3的低頻比較可以滿足我,不過比起以前的耳機可以聽到的細節多我就很滿足了,每次聽都會有彩蛋的感覺

結論

買這支以我來說不會後悔,雖然對不起錢包但是我自己很滿意,然後是SONY那支也是念念不忘,等他四代出了我可能會買來放辦公室聽

因為最近家人的打呼聲有夠大聲,所以我開始考慮要買個耳塞來讓自己解放一下,不然隔天還要上班真的不是很好,於是我就上網找了一下大家都用什麼

一開始找到的是耳舒適耳塞,一找耳塞就出現耳舒適的廣告了,看起來也是滿多人推的,所以我就買了1個先試試看,發現真的不錯用,而且使用方法也只要黏上去耳朵把耳朵蓋住就可以

但是缺點也是因為用久了黏性就會開始慢慢黏不上去,就會很容易脫落,加上會有耳垢黏在上面,雖然是可以用水洗,但是對我來說用不太久,價格這樣下去開銷會太大,所以我開始找另一個耳塞來試試看

Kato 美國 超靜音防音耳塞

後來找到美國超靜音耳塞,也是大家都推,而且是耳塞式的不用怕黏性的問題,一個單價也是很便宜,所以我就先買了幾個回家試試看

側睡

我自己是習慣側睡,所以睡覺的時候一定會壓到耳塞,耳舒適的耳塞對於側睡我是滿滿意的,異物感沒有很重,可以安心入睡

然後美國防靜音耳塞我也是怕這種耳塞式的在側睡的時候會不會壓到的時候會壓迫到耳道,發現其實也還好,因為他夠軟,異物感還是有,但是我覺得不會影響到睡眠,加上防音效果也是很滿意,一下就被圈粉,可能這幾個用完之後,我就會去加購下一批了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也是很簡單,一開始會覺得他很大塞不進去耳朵,但是把它壓扁之後放入耳朵之後他會慢慢膨脹回原本的形狀

缺點

但是他有一個缺點是由於是耳塞式的,用久之後膨脹程度沒有那麼好,常常隔天起來他就不知道跑去哪了,不過還好她很便宜,就算不見也不會心痛

結論

我自己滿推這個耳塞的,體驗真的不錯,加上真的滿便宜的,一般藥局就能買到

常常換個設備但是覺得還要找這些軟體很麻煩,所以想說寫個文章當個備忘錄來放自己常用的跑分 燒機軟體,這樣也之後要換什麼還是朋友想測試什麼我都直接丟這篇文章給他看就好,一方面也是防止自己忘記有哪些軟體可以用,如果有其他常用到的會持續更新

然後下面有些有數據的圖片都是我用這台電腦測的結果,也算是可以當個參考

第一次組自己的AMD電腦分享 RYZEN 7 3700X

3DMARK

3dmark

主要測試電腦的遊戲性能,還有就是可以測試DX12的效能,這款雖然要付費,但是因為STEAM滿常打折的,夏特冬特的時候都會很便宜,買回來可以測個夠本,建議直接放進願望清單

測試+跑分: CPU & GPU & 其他綜合效能 官方網站: https://www.3dmark.com/zh-hant/ sTEAM: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23850/3DMark/

AIDA64

AIDA64 Ryzen7 3700X

這個應該大家都有聽過,可以做CPU單烤,記憶體測試,而且還有其他好用功能,一樣是付費軟體,但以這些功能來說我覺得不算貴

測試: CPU & 記憶體 & 其他部分 官方網站: https://www.aida64.com/downloads

CrystalDiskMark

CrystalDiskMark

這是硬碟跑分軟體,同時也可以確認SSD有沒有做好4k對齊,免費軟體下載就可以直接測試

跑分: 硬碟 官方網站: https://crystalmark.info/en/download/

[adinserter block=”4”] [adinserter block=”9”]

Cinebench R20

3700X Cinebench R20

跑分軟體,可以測試CPU的性能,支援多核跟單核分別測試,還有你可以跟別人同型號的CPU來比較跑分差距,如果差太多那可能就是有問題,而且是免費軟體,不過取得方式比較特殊,windows的在微軟商店,mac在apple store

跑分: CPU 官方網站: https://www.maxon.net/en-us/products/cinebench-r20-overview/ 微軟商店: https://www.microsoft.com/zh-tw/p/cinebench/9pgzkjc81q7j?activetab=pivot:overviewtab

CPU-Z

3700X CPU-Z

很常用的軟體,可以查看CPU跟記憶體的型號跟一些詳細資料,再來就是他可以跑分,一樣也是分單核多核,測完一樣可以跟別人的結果作比較

跑分: CPU 官方網站: https://www.cpuid.com/softwares/cpu-z.html

FurMark

FurMark

俗稱的甜甜圈,主要測顯示卡穩定性,我自己換新的顯示卡都會用這個軟體燒個0.5~1小時,來確定這張顯卡在高負載的狀況下不會出事情

燒機:GPU 官方網站: https://geeks3d.com/furmark/downloads/

OCCT

OCCT

OCCT主要測試電源的穩定性,還有就是燒機,一樣是免費軟體,我換新電源跟換新顯卡也會拿這個軟體來跑一下

燒機: Power + 整體穩定性 官方網站: https://www.ocbase.com/

7-zip

Ryzen7 3700X  7-zip

7-zip雖然是壓縮軟體但他自己有效能測試的功能,所以就還是會拿它來跑一下分,是測試CPU的部分

跑分: CPU 官方網站: https://www.7-zip.org/

[adinserter block=”4”] [adinserter block=”9”]

V-Ray 5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3700x

V-Ray可以是一個測試渲染跑分的軟體,他可以只跑cpu或只跑gpu或兩個一起跑,跑完之後可以上傳上去,還能順便看看別人的分數

跑分: CPU + GPU 官方網站: https://www.chaosgroup.com/vray/benchmark

Corona Benchmark

corona benchmark 3700x

這套一樣是渲染跑分的軟體,使用方法就是載完之後打開它就會開始跑了,等一段時間之後結果就會跑出來

他網站上一樣有其他人的跑分結果可以參考

跑分: CPU 官方網站: https://corona-renderer.com/benchmark

blender benchmark

blender benchmark 3700x rx470

blender自己是一個做3D模組的軟體,但他有另外出一個跑分用的軟體,可以跑CPU+GPU的渲染跑分,他有六個跑分項目可以選,但一個項目都要跑一段時間,如果六個都選就需要等久一點才會有結果

跑分: CPU + GPU 官方網站: https://opendata.blender.org/

Basemark

Basemark主要測是顯卡在Vulkan、OpenGL、DX12中的效能,一樣是免費使用,載下來裝一下,馬上就能測試

跑分: GPU 官方網站: https://www.basemark.com/benchmarks/basemark-gpu/

最近電腦的顯卡好像有點熱情,光開個GTA就80度上下,真的是感覺怕怕的,我大概有想到一個原因就是機殼散熱的問題,所以就找了一些文章,最後發現在CPU上面也就是機殼上面加裝一個風扇增加散熱好像不錯,所以就又去找網路上推薦的風扇

有關於之前組的電腦看這篇

第一次組自己的AMD電腦分享 RYZEN 7 3700X

一開始是想要買就買好一點,而且是14公分的,後來找來找去找到了貓頭鷹,找到的文章各種信仰,但是價格真的是有點貴,但最後還是入手了

貓頭鷹風扇的顏色雖然說有黑色的,但我還是選了最多人用的土色,一方面比較便宜而且也比較低調

我是在這邊買的

貓頭鷹 Noctua NF-A14 PWM 風扇 14公分 SSO2 磁穩軸承 防震靜音扇 PC PARTY

Noctua NF-A14 盒子

我第一次買風扇感覺這包裝好像有點高級,但也是啦都花了比其他家多了

Noctua NF-A14 盒子打開

最讓我驚訝的是他盒子前面可以打開,這個就算不買來用,拿來擺著都覺得划算XD

Noctua NF-A14 內含物

最後就是它內附的零組件,我是買PWM的版本,所以她有附一些延長線跟其他功能線,還有本體跟一個小說明書,還有附四顆螺絲

結論

風扇裝上去之後,我馬上就試了一下遊戲時的溫度,發現好像沒什麼差別,大概只降了1~2度,哈哈,不過這就是信仰吧,看來我還是老實一點重新幫顯卡上散熱膏還比較實在的樣子XD

最近發現telegram新增了群組功能,英文翻譯是叫做folder(資料夾),由於我沒裝繁中插件所以不知道中文是翻成什麼,不過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之前也有寫過Telegram的文章

從Telegram隱藏聊天的方法(網頁版不適用)

新增群組

如果版本夠在左邊應該會多出一個Edit按鈕,上面那些是因為我已經新增過了所以才會有,如果還沒設過的話應該是只有edit按鈕,直接按下去新增

開啟之後會長這樣,然後按下CREATE NEW FOLDER來新增一個群組

Folder Name就是你的群組名稱,輸入完之後再點ADD CHATS這個就是你要把哪些朋友還是頻道加進來這個分類,往下滑把要選的頻道選完之後按下SAVE,然後按下CREATE就完成啦

就會看到剛剛畫面就會多一個群組資料夾

刪除資料夾

刪除也很簡單,直接對著資料夾點右鍵選擇Remove就刪掉了

結論

這個功能有一個我覺得最方便的地方是,是頻道或者朋友可以同時在不同的資料夾內,比方我有一個朋友但它同時也是同事,那我就可以把它放到公司跟朋友的資料夾類方便管理

我自己的上一台電腦還是套裝的推土機,從買來到現在也差不多已經過了10年有,心想該換一波了,剛好這次AMD又真的很香,所以決定自己去原價屋買零件來組,一直以來都是幫朋友組,這次終於輪到自己了,這次的主角是R7 3700X畢竟他是讓我想組新電腦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自己是組了這樣了單子,除了顯卡以外都是新的 CPU: AMD Ryzen 7 3700X 主機板: 華碩 Tuf Plus Gaming X570 RAM: 威剛 XPG GAMMIX D10 DDR4-3200 8G * 2 SSD1: 威剛 XPG SX8200 Pro - 這顆主要當遊戲碟 SSD2: WD SN750 - 這顆是當系統碟 塔散: Scythe 鎌刀 虎徹II PSU: 海盜船 RM650X 650W

顯卡沿用之前的MSI RX470 Gamming,沒換顯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預算會爆掉,然後就是下半年可能會有買顯卡送3A大作的活動,而且這張拿來跑1080P還算是堪用,大部分遊戲調整好都能60FPS穩穩玩

這些就是這次買的所有零件了

華碩 Tuf Plus Gaming X570包裝 華碩 Tuf Plus Gaming X570 華碩 Tuf Plus Gaming X570內附 華碩 Tuf Plus Gaming X570

先來開箱主機板,當初會挑這張TUF Plus Gamming是因為ROG的版本多了幾千塊,而且這張TUF有特價,加上其實已我來說這樣就足夠了供電有12+2,一樣可以插兩個M.2所以就挑這張版子了

AMD Ryzen 7 3700X AMD Ryzen 7 3700X AMD Ryzen 7 3700X

再來就是這次的主角R7 3700X 他自己有附一個原廠幽靈風扇,但是上網做了些作業,發現可能會吵所以有另外買塔散來裝

直接把CPU安裝上去

ADATA XPG GAMMIX D10

再來是記憶體,會選XPG GAMMIX D10不意外因為有特價,加上他沒有RGB所以就選他了,沒有其他特別的原因,加上上網查也沒什麼災情,我是買兩個8G共16G來跑雙通道

WD SN750 & ADATA XPG SX8200

再來是拿來當系統碟跟遊戲碟的兩條M.2SSD,因為之前有過SSD一次裝系統跟遊戲結果一年就壞掉的經驗所以我現在都會分開來

WD SN750是拿來當系統碟,所以我只有買256G,威剛SX8200要拿來當遊戲碟所以上了512G,原本有想買1T版本但看著錢包還是算了

SCYTHE Kotetsu Mark II ventirad CPU Cooler

再來是塔散的虎撤2,會買這個主要是找資料的時候看到大家都推這個,加上原廠散熱會吵所以就上這顆了

SCYTHE Kotetsu Mark II ventirad CPU Cooler

打開之後會看到他會附一個風扇跟散熱器本體,有八根散熱管

SCYTHE Kotetsu Mark II ventirad CPU Cooler

這些是包裝內附的零件

FSP CMT230

把這些都安裝上去,主機板的部分就差不多了

FSP CMT230 FSP CMT230 FSP CMT230 FSP CMT230 FSP CMT230

機殼選了全漢的炫戰士主要是散熱有預設三顆風扇,價格也沒那麼貴,除了風扇之外沒有什麼RGB燈

FSP CMT230 FRONTEND IO

前面IO部分有音源輸入輸出還有兩個USB2+兩個USB3的插座,對我來說很夠用

RM650X RM650X RM650X

電供部分選了海盜船的RM650X,主要是大廠跟保固還有就是品牌偏好,然後就是他是全模組的所以之後要換電供也方便

最後就是連舊顯卡都裝上機殼就完成啦

結論

這樣子加上一些折扣花下來,其實花不到30K,算是我比較滿意的部分,再來是我自己是第一次從零開始裝主機板再裝上機殼,所以花上了一些時間但是也得到了一些經驗這樣

最近因為用了很久的滑鼠壞掉,剛好就趁著這個機會來入手一個無線的滑鼠來用用看,於是上網找了一些網友的推薦,之後又去比價網找結果找到羅技G304不到1000塊又有低延遲的技術,但是有看到一些災情,不過好像都是微動的部分壞掉,這部分我覺得我自己可以處理,所以就覺得沒關係

羅技G304 外盒

中規中矩的外盒

羅技G304 內附

裡面除了滑鼠本體以外還有附接收器的延長線 羅技的貼紙 一顆金頂電池 說明書

羅技G304 本體+延長線

包裝拆封後就是長這樣

羅技G304 本體+延長線 + 電池

把殼往後拉很輕鬆就可以打開

羅技G304 本體 + 接收器

裡面就會有接收器

羅技G304 本體底部

底部大概長這樣

羅技G304 側面

側面有兩個巨集鍵

結論

這顆滑鼠比我之前那一顆滑鼠還要重一點,但是整個握的感覺很紮實,然後無線的感覺真的很好,我這顆滑鼠試到現在也沒感覺到什麼延遲,真的是一顆不錯的滑鼠

我是在這邊買的,加上一些折價券有的沒的很容易就可以用不到1千的價格入手

【logitech 羅技】G304 LIGHTSPEED 無線電競遊鼠

最近終於花了一筆錢換掉了用了10年的老電腦直接升級上去,但是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網路好像還要比以前卡,以前看youtube都不會卡,現在不時地還會卡住讀取,fb跟一些網站的圖片預覽很慢才出現,我開始覺得不太對勁,所以開始爬文看有沒有一樣的問題

最一開始的時候,有找到很多都是組了新電腦,然後網速開始跑不到原本的水平,有些是主機板上晶片的問題,有些是cpu問題,有些好像是他自己沒設定好,但是找到的結果裡面幾乎都沒有跟我類似的,最後找到了一個叫做TCPOptimizer的軟體來解決網路卡頓的問題,我喜出望外趕快載下來試試看,照著網路上的教學設定,然後重開機

發現網路好像真的變快了,又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好像還是存在著某種瓶頸,雖然說卡頓的情況變少了,但還是會有,這時候我又再度去尋找問題,這次直接把我網卡型號帶下去找,最後在國外的網站上面找到解法,終於解決了我的問題。

我的主機板是Asus TUF Gamming X570這張主機板上帶的網卡型號我在裝置管理員看是叫做realtek gaming gbe family controller

所以我直接把realtek gaming gbe family controller拿去餵google,後來在國外網站找到的解法就是去裝置管理員把連線速度與雙工模式的部分調到1.0Gbps 全雙工就解決了我的問題

1. 先在裝置管理員找到網卡 打開他

realtek gaming gbe family controller

2. 選到進階的選項

網路卡選項

3. 左邊內容找到連線速度與雙工模式

連線速度與雙工模式

4. 值的部分依照自己網速選擇

我自己網速是300Mbps所以我是選1Gbps,這個部分應該是要看自己情況選擇

1.0Gbps 全雙工

結論

調完之後按下確定,這時候重新連網應該就正常了,如果不正常再自己調回去原本的設定,至少這樣的做法我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了

最近在做自動化的瀏覽器插件,但是最近遇到了一個問題是,自動化到了某些頁面,會因為網頁跳出alert confirm prompt而導致content script卡住不能動,background也無法去檢測到這個狀況

一開始我可以想到的想法就是我只要把alert那些的方法覆蓋掉就好,所以我直接新增一個preload.js來處理這件事情,並且在manifest.json設定執行在document start

preload.js

1
2
3
4
5
6
7
8
// 因為我這邊主要是針對最新版的chrome 所以會直接使用es6以上的語法 最後解法那邊會有舊語法的寫法
cons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innerHTML = `
window.alert = () => {};
window.prompt = () => {};
window.confirm = () => {};
`
document.body.insertBefore(script, document.body.firstChild null)

manifest.json

1
2
3
4
5
6
7
8
// 直接在content_scripts新增這段
// 讓他直接跑在頁面一開始 還有讓他也注入到全部的iframe
{
"matches": ["http://*/*", "https://*/*"],
"js": ["preload.js"],
"run_at": "document_start",
"all_frame": true
}

這樣做之後呢,我覺得我的方向是對的,但是跑在頁面一開始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還沒找到body head,所以就變成我不能用document.body跟document.head實際上也跑不起來,因為他找不到

那怎麼辦呢,我翻了一下MDN結果就找到了這個 document.documentElement

看到他的說明

Document.documentElement 會回傳目前文件(document)中的根元素(Element),如:HTML 文件中的 元素

心想這個應該可以喔,這個東西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讓我也開了眼界,原來還可以直接取得html,於是我馬上就改成這個看看

preload.j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ons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innerHTML = `
window.alert = () => {};
window.prompt = () => {};
window.confirm = () => {};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insertBefore(script, document.documentElement.firstChild null)

// 如果需要支援舊版瀏覽器可以這樣寫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innerHTML = "window.alert=function(){};window.prompt=function(){};window.confirm(){}";

document.documentElement.insertBefore(script, document.documentElement.firstChild null);

改完之後就可以了,原本會卡住的頁面也直接過去了,真的舒暢很多

0%